宗庆后遗产刚爆雷,舆论就翻脸比翻书快?这病得治!

发布时间:2025-07-18 00:30  浏览量:1

这两天全网最热闹的事,除了天气热得像蒸笼,就得数宗庆后老爷子那摊子遗产官司了。前脚刚因为去世引发“野性消费”,超市货架上的营养快线被抢得比春运火车票还快;后脚就爆出仨美国籍私生子争家产,舆论立马180度大转弯——当初吹彩虹屁说“民族企业家楷模”的是同一拨人,现在骂“伪君子”“藏得深”的还是同一拨人。更绝的是,这边刚把宗庆后从神坛拽下来踩上一万只脚,那边又拎着道德大棒追着钟睒睒打,骂农夫山泉“卖水暴利”“资本家吸血”。咱就说,这舆论场是不是装了涡轮增压?翻脸速度比翻书还快,情绪比坐过山车还刺激,就是理性这玩意儿,好像早就被忘到姥姥家了。

一、从“封神”到“鞭尸”:舆论场的魔幻反转剧

咱先捋捋这出荒诞剧的时间线。宗庆后去世那几天,网上简直是大型追悼会现场,什么“民族脊梁”“商界良心”“节俭标兵”的帽子一顶接一顶,压得人喘不过气。有人翻出他穿布鞋、坐经济舱的照片,感慨“千亿富豪活得比我还朴素”;有人回忆娃哈哈AD钙奶的童年滤镜,哭着喊着“买箱营养快线,送老爷子最后一程”。那会儿的娃哈哈,简直成了爱国情怀体验馆,买它不是买饮料,是给“民族企业”投票,是给“良心企业家”上香。

结果呢?没等营养快线的瓶盖拧开,“三个美国籍私生子争遗产”的消息就炸了锅。好家伙,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之前夸“节俭”的,转头骂“抠门是为了藏私产”;之前吹“爱国”的,现在揪着“私生子美国籍”不放,好像国籍比产品重要,私德比商业贡献值钱。更讽刺的是,当初把宗庆后捧上神坛的逻辑,跟现在把他钉在耻辱柱上的逻辑,居然是同一个:用道德放大镜照人,用情感滤镜选人,唯独不用商业的尺子量人。

这种魔幻反转,咱又不是第一次见。前几年鸿星尔克捐款后,网友冲进直播间野性消费,把老板吓得连夜骑共享单车去工厂催货,那会儿谁管它鞋型老不老、质量过不过关?后来某企业家被曝私生活问题,之前喊“爸爸”的粉丝,转头就骂“渣男”,连带着企业产品都被抵制。咱这舆论场啊,好像永远在“造神”和“毁神”之间反复横跳,就是不肯坐下来好好聊聊:企业家到底是干啥的?

说白了,咱对企业家的期待,早就跑偏了。既希望他们像雷锋一样无私,又希望他们像马斯克一样会赚钱;既要求他们当道德完人,又盼着他们当民族英雄。可这世界上哪有这么完美的人?宗庆后就算有私生子,跟娃哈哈的营养快线好不好喝、矿泉水甜不甜有关系吗?钟睒睒就算赚得多,跟农夫山泉是不是中国企业、水质达不达标有冲突吗?咱买东西是为了填饱肚子、解渴,不是为了给企业家的道德打分,更不是为了给自己的爱国情怀充值,对吧?

二、“野性消费”的陷阱:咱到底在为谁买单?

说到“野性消费”,这事儿更得说道说道。宗庆后去世后,娃哈哈线上线下销量暴涨,有超市货架被抢空,有网友晒单“买了十箱AD钙奶,支持民族企业”。咱先不说娃哈哈是不是真·纯民族企业——懂行的都知道,早期娃哈哈跟达能有过股权合作,现在股权结构里有没有外资咱不知道,但至少不是“根正苗红”到一点外资影子没有。可那会儿谁在乎这个?大家买的不是饮料,是“我支持了民族企业”的自我感动。

这种自我感动,本质上是情感投射的陷阱。就像追星的粉丝,把偶像想象成完美情人,企业家也被咱想象成完美符号:他得爱国、节俭、顾家、没绯闻,最好再有点悲惨童年、奋斗逆袭的剧本,这样咱才能放心把情感寄托在他身上。可问题是,企业家不是符号,是活生生的人;企业不是道德课堂,是赚钱的机器(当然,是创造价值的机器)。咱把对“完美父亲”“理想领袖”的期待,全压在一个企业家身上,他能不崩吗?

更双标的是,咱对“民族企业”的定义,比川剧变脸还灵活。娃哈哈被捧的时候,没人提外资;农夫山泉被骂“资本家”的时候,也没人提它是中国企业。为啥?因为宗庆后那会儿符合“节俭老父亲”的人设,钟睒睒现在不符合“悲情英雄”的剧本。咱评判企业的标准,不是产品好不好、服务到不到位,而是企业家“像不像个好人”。这种标准有多离谱?就好比你去饭馆吃饭,不看菜好不好吃,先查老板有没有小三,有就掀桌子——你说这饭还能吃吗?

之前鸿星尔克那波野性消费,最后多少人买了鞋穿都没穿就扔一边了?多少人跟风下单后又退货?咱以为自己在“支持民族企业”,其实是在为自己的情绪买单,为商家的营销套路买单。商家巴不得你把消费当投票,把产品当道德勋章,这样你就不会在乎性价比,不会计较质量,只会乖乖掏钱。可等你发现“完美人设”是假的,又会气得跳脚,觉得自己被骗了——大哥,你买的是鞋,不是人设啊!

三、私德审判的越界:咱凭啥扒企业家的裤衩?

这几天最热闹的,还是宗庆后的“私生子风波”。三个美国籍孩子,跨国继承,遗产分割……本来是人家家里的私事,愣是被扒得底朝天,连孩子妈是谁、什么时候生的都快被网友“人肉”出来了。评论区里更是群情激愤,好像宗庆后犯了多大的罪,连带着娃哈哈的产品都成了“脏东西”。

咱先不说这事儿真的假的(毕竟还没实锤),就算是真的,跟咱有关系吗?企业家的私德,到底该不该拿到放大镜下晒?商业伦理的底线,是“不坑蒙拐骗”“不偷税漏税”“产品合格”,还是“婚姻忠诚”“子女国籍”“私生活干净”?

有人说:“他是公众人物,就该接受监督!”可公众人物的“公众”二字,是指他的商业行为、社会贡献,不是他的 bedroom 里的事。马云离婚,有人骂他“渣男”;刘强东出事,有人喊着“抵制京东”;现在宗庆后被曝私生子,又有人要“拉黑娃哈哈”。咱这是把企业家当流量明星追呢?还是把商业社会当道德法庭了?

更矛盾的是,咱一边骂企业家“为富不仁”,一边又对“富豪私生活”充满窥私欲。哪个企业家换老婆了,哪个老板孩子国籍哪国了,哪个大佬包小三了……这些八卦比企业财报、技术突破还受欢迎。为啥?因为咱骨子里对“财富”又爱又恨:既羡慕人家有钱,又觉得“有钱人肯定不干净”;既盼着自己能发财,又怕自己发财后被骂“为富不仁”。这种矛盾心理,让咱总忍不住扒企业家的裤衩,好像只有证明“他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才能缓解自己的焦虑。

可问题是,财富创造和私德好坏,本来就不是一回事。乔布斯脾气差、逼走合伙人,不影响苹果改变世界;马斯克反复离婚、口无遮拦,不影响特斯拉推动新能源革命。咱不能因为一个人私德有瑕疵,就否定他的商业贡献;更不能因为一个人商业成功,就要求他当道德圣人。商业的归商业,私德的归私德,非要把两者绑在一起,最后只能是两败俱伤——企业家活得累,咱看得也累。

四、企业IP依赖症: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的作死行为

宗庆后这事儿,给所有中国企业提了个醒:过度依赖创始人IP,就是在给自己埋雷。娃哈哈这些年,几乎等于宗庆后本人。他的形象就是企业的形象,他的语录就是企业的价值观,他的“节俭人设”“民族情怀”就是最大的营销点——这种“一个人扛着一家企业”的模式,看着风光,其实脆弱得像纸糊的。

你看国外那些百年企业,有几个是靠创始人IP活下来的?苹果没了乔布斯,照样出iPhone;微软没了比尔·盖茨,市值还在涨;可口可乐换了多少任CEO,可乐还是那个味儿。为啥?因为人家早就把“创始人IP”转化成了“企业价值观”“产品竞争力”。消费者买苹果,不是因为乔布斯多伟大,是因为iOS系统流畅;买可口可乐,不是因为老板多爱国,是因为那口甜味儿忘不了。

可咱的企业呢?总想着找个“英雄式创始人”当招牌。老板上电视、出书、演讲,恨不得把自己打造成“商业教父”;企业宣传不是说产品多好,是说老板多不容易、多有情怀。这种模式短期能吸粉,长期就是定时炸弹——老板一旦出事,企业立马跟着凉。之前某奶粉企业,老板出事后人设崩塌,品牌直接从一线掉到十八线;某互联网公司,创始人私生活被扒,股价跟着暴跌。咱这企业,到底是卖产品的,还是卖老板人设的?

娃哈哈还算好的,毕竟家底厚,宗庆后去世了还有品牌基础。要是换成小公司,老板人设一崩,公司直接就得关门。所以说,企业要想活得久,就得赶紧治治“创始人IP依赖症”。少让老板上综艺、吹牛逼,多花点心思搞研发、做产品;少搞点“老板励志故事”营销,多提升点性价比、用户体验。把鸡蛋从“创始人IP”这个篮子里,分到“产品”“服务”“价值观”这些篮子里,才是正经事。

五、回归商业本质:咱能不能好好买东西?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个问题:咱到底该怎么看待企业家?怎么看待商业?

答案很简单:别把企业家当圣人,也别把商业当慈善。企业家的本分是赚钱——当然,是合法合规地赚钱,是通过创造价值赚钱。他提供好产品、好服务,咱掏钱买,这是公平交易,不是“施舍”,也不是“支持”。咱买娃哈哈,是因为AD钙奶好喝,不是因为宗庆后节俭;买农夫山泉,是因为水甜解渴,不是因为钟睒睒是中国首富。

商业的本质,就是价值交换。企业创造价值,消费者用钞票投票,这就够了。非要给商业套上“爱国”“道德”“情怀”的枷锁,最后只会扭曲商业逻辑:企业不敢好好赚钱,怕被骂“资本家”;消费者不敢理性消费,怕被说“不爱国”。结果呢?企业没动力创新,消费者买不到好东西,谁也别想好过。

宗庆后遗产风波这出闹剧,与其说是他个人的“人设崩塌”,不如说是咱整个社会对商业认知的“祛魅”。祛掉“完美企业家”的魅,祛掉“消费即爱国”的魅,祛掉“私德绑架商业”的魅。让企业家回归“商人”的本分,让商业回归“价值交换”的本质,让消费者回归“理性选择”的常态——这样,企业家才能安心搞经营,企业才能健康发展,咱也才能买到真正好的产品。

最后说句实在话:与其操心宗庆后有没有私生子,不如操心下明天早上喝的牛奶过没过期;与其骂钟睒睒卖水赚钱多,不如看看自家小区的矿泉水是不是比超市贵。把注意力从别人的裤裆里收回来,放到自己的生活里,放到产品的好坏上,这才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商业社会最大的贡献。毕竟,咱是来买东西的,不是来当道德警察的,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