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耗到增长,陈高铭解析品牌的“人本位”逻辑

发布时间:2025-10-06 12:47  浏览量:2

现在,很多品牌都愁增长,消费需求没那么旺,流量又贵得吓人,大家卖的东西还都差不多,前段时间2025GDMS全球数字营销峰会上,《商业评论》跟小米的陈高铭聊了聊,他说的话我觉得挺戳痛点,品牌想熬过难关,得回到“人”身上,别再盯着流量瞎折腾了。

以前,不少品牌做得好,真不是自己产品、渠道多厉害,主要是市场给机会,那时候供小于求,人口又多,随便跟着渠道红利走就能起来。

但现在不一样了,人口红利没了,消费者也挑了,再这么干就不行了,就说美妆行业吧,之前好多品牌一门心思投流,跟主播合作,销量看着挺热闹。

我身边有做美妆代运营的朋友说,去年有个牌子,主播渠道占了七成销量,后来主播出了点事,那牌子一个月销量掉了快一半,还有汽车行业,本来该好好做品牌,结果慢慢变成只看数据,不管用户真需求,到最后越做越窄。

这种“投流就有销量,不投就归零”的模式,跟给品牌“续命”似的,根本不是长久之计,早期那些淘品牌也差不多,靠电商平台的流量扶持起来,看着风光,可没真正攒下品牌底子。

我查过,2015年前后火的那些淘品牌,现在还能稳定增长的没几个,说到底,这些品牌都没搞明白一件事,你有没有让用户真心认你?有没有不依赖渠道也能活下去的本事?

品牌想破局,其实不用搞多复杂,陈高铭说要回到商业常识,把产品、渠道、品牌这三件事做好,这话说得好,我也觉得是这么个理。

现在宠物行业火,陈高铭就提了个想法,说宠物食品能不能做“即食营养套餐”,针对猫猫狗狗不同需求来,我认为,这个思路特别对,之前看到网易严选做了老年宠物的即食餐,卖得就不错,这就是找对了场景和需求。

渠道方面,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平台跟品牌其实不是一条心,平台希望品牌之间卷起来,它好赚钱,所以,品牌得自己建全渠道,线上线下都能触达用户,让人家想买的时候就能买到。

小米自己就是这么干的,线上有商城,线下有门店,还跟其他平台合作,用户数据也打通了,这样才不被动,品牌更不是个logo或者口号,得有自己的价值观,能跟用户产生共鸣。

就像鸿星尔克,之前总捐钱做公益,还出了亲子运动系列,用户觉得这个牌子靠谱、有温度,自然就愿意买,我认为,用户选品牌,最后看的都是“为啥选你”,不是“在哪买你”,这点想通了才走得远。

现在,品牌都爱说“精准人群”,可好多人都陷在数据里了,什么“天猫八大人群”“红书12人群”,把人都框死了,陈高铭说中国写字楼里也就7000万人,难道就这7000万是主流?老实讲,我特别同意他的说法。

三四线城市的人日子过得不一定差,没那么大压力,消费力也强,之前看报告说,三四线家庭的收入增速比一线城市还高,品牌要是只盯着一线城市,就错过太多了。

想了解用户,别光看数据报表,需要真去跟用户接触,找公司做个访谈、弄个样本,根本没用,你得走进人家的生活,看他们怎么用产品,听他们说真实想法,比如有个饮料品牌,去三四线城市的夜市逛了逛,发现大家爱一起喝饮料,就做了大瓶装的分享装,结果卖得特别好,这就是从现场观察来的机会。

陈高铭说家庭消费占了一半还多,大屏的日活、月活都不低,大家用大屏的时间比手机还长,不光看视频,还购物、健身,我家就是这样,我爸妈爱用大屏看剧,我闺女爱用它看动画片,有时候还能直接在上面买东西,特别方便。

大屏做营销也有优势,画面清楚、能融入场景,还不影响体验,奢侈品就很喜欢用大屏,因为能把产品的质感显出来,目标人群也对得上,小米在大屏上做过不少尝试,比如新品上市的时候定向投放,节日搞营销,还能直接跳转到淘宝购物,甚至导流向周边的门店。

不过陈高铭也说,大屏行业现在太分散,以后肯定要整合起来,而且,投放得更精准,能跟电商数据打通,投出去的效果也得能验证,比如销量有没有涨、用户有没有到店。

我认为,要是以后大屏能做直播卖货,肯定比手机靠谱,大屏的公信力更高,只要选好产品不忽悠人,用户肯定买账。

最后,陈高铭说,品牌得清醒点,红利时代早过了,以后靠的是真本事,我特别认同这个观点,别再跟平台的算法较劲了,把产品做好、渠道打通、品牌做透,多关注真实的用户,这才是长久之道。

现在小米大屏的合作客户里,国际品牌多一些,本土品牌还没跟上,其实,本土品牌要是能抓住大屏这个机会,好好做品牌,中国才能从“产品大国”变成“品牌强国”,这也是咱们都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