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万罚单说撤就撤!5人停职背后:这届网友专治权力任性
发布时间:2025-07-16 07:03 浏览量:1
拍个做菜视频就要罚45万?这不是段子,是几天前山东临沂一家小餐馆老板的真实遭遇。就因为视频里炖了锅"蛤蟆汤",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直接甩来张天价罚单,差点让小老板把店都赔进去。可转头临沂市政府就官宣:处罚撤销!5个执法的直接停职!这剧情比电视剧还刺激——合着执法部门是在玩"过家家"?罚钱时眼睛都不眨,纠错时比谁都快,这背后到底藏着多少执法乱象?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说,这45万罚单的"生与死",到底打了谁的脸?
一、先看这45万罚单有多离谱:拍个视频就定罪,执法像"闹着玩"
这事刚爆出来时,全网都替老板捏把汗。你想啊,一个小餐馆,卖点地方特色菜,拍个视频想多拉点客源,结果视频里的"蛤蟆"成了"罪证"。当地市监局张口就是45万,理由是"涉嫌非法经营野生动物"。可问题来了:证据呢?程序呢?
通报里写得明明白白:"仅凭当事人发布的视频照片作出处罚告知,事实不清"。翻译成人话就是:执法的人连店里的蛤蟆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都没搞清楚,甚至可能连店门都没进过,光靠手机里几个视频截图就敢定死罪。这不就是典型的"拍脑袋执法"?好比警察看到你朋友圈发了张刀的照片,就直接上门说你要杀人,这合理吗?
更离谱的是程序。老板不服,申请听证——这是法律赋予的权利吧?结果呢?"未按规定组织听证"。后来不知咋回事,又说"不予处罚",但连书面通知书都拖着不送,直到事情闹大了才慌忙补救。这哪是执法?分明是把法律当儿戏!想罚就罚,想撤就撤,老百姓的权利在他们眼里就是块面团?
咱来算笔账:45万,对大公司可能不算啥,但对小餐馆来说,可能是几年的净利润,是一家人的生计。万一老板胆小,真把钱交了,或者被逼得关门跑路,这笔账谁来赔?执法部门一句"证据不足"就能轻飘飘翻篇?要我说,这根本不是"失误",这是拿着权力瞎折腾人!
二、为啥这种"乱罚款"屡禁不止?背后藏着3个"糊涂账"
临沂这事不是孤例。前两年,河南有卖菜大爷因"大蒜超标"被罚5万,湖北有小超市因"辣条过期"被罚6.6万,最近还有地方因为"早餐车没放整齐"就罚款2000。这些事看着五花八门,本质上都一个样:执法部门把"罚款"当成了管理的万能钥匙,甚至可能是"创收"的手段。
第一个糊涂账:"以罚代管"成了懒政标配。有些执法人员懒得去调研,懒得去教育,看到点"疑似问题"就直接开罚单。为啥?因为罚款最简单,最省事,还能显得自己"有作为"。就像临沂这个案子,但凡执法的人肯多走一步,去店里看看蛤蟆的来源,查查养殖手续,都不至于闹这么大乌龙。可他们偏不,宁愿花时间写45万的罚单,也不愿花10分钟做个实地调查。这不是懒政是什么?
第二个糊涂账:"权力任性"缺乏约束。按理说,罚款得有依据、有标准,不是想罚多少就罚多少。可现实中,有些基层执法人员手握"自由裁量权",就像拿着尚方宝剑。心情好,可能警告一下;心情不好,直接往高了罚。45万这个数字怎么来的?通报里没说,但用脚指头想都知道,肯定不是按规矩算出来的。这种"拍脑袋定价"的罚款,本质上就是权力在裸奔。
第三个糊涂账:"怕担责"比"办实事"重要。为啥明明证据不足还要急着罚款?可能有人会说:"万一是保护动物呢?不罚就是失职!"这话听着有理,实则是本末倒置。执法的首要原则是"疑罪从无",而不是"宁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如果为了"不担责"就随意损害老百姓利益,那这权力岂不成了脱缰的野马?
三、临沂市政府的"纠错速度"值得点赞,但更该警惕"纠错依赖症"
虽然开局离谱,但临沂市政府这次的处理还算给力:成立联合调查组,提级调查,短短几天就通报结果,撤销处罚,5个责任人直接停职。这个速度,这个力度,确实让人大快人心。为啥全网叫好?因为老百姓受够了"官官相护",就盼着这种"有错就改"的担当。
但叫好之余,咱也得泼盆冷水:不能每次都等事情闹大了才纠错。这次是老板敢较真,是网友盯着不放,可如果是个胆小怕事的老板呢?如果视频没火呢?45万是不是就真罚下去了?5个责任人是不是还在原位上喝茶看报?
更要警惕一种"纠错依赖症":平时对执法乱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舆论发酵了再出来"救火",然后把"纠错"当成政绩宣传。这种"先犯错再改错"的模式,本质上还是对老百姓的不负责任。就像孩子闯了祸,家长事后打两下屁股,但下次还敢闯——因为知道"反正最后能摆平"。
真正该做的是什么?是把"纠错"变成"防错"。比如,罚款金额超过一定标准,必须经过集体审议;执法过程必须全程录像,接受监督;对"自由裁量权"划出明确红线,不能让执法人员"随心所欲"。只有把权力关进笼子,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拍视频罚45万"这种荒唐事。
四、小老板的"蛤蟆汤",熬出了多少人的"生存焦虑"?
这事最让人揪心的,不是45万罚单本身,而是它戳中了无数小商户的痛点:咱们做点小生意,到底要多小心?
你拍个视频,可能因为里面的食材"像保护动物"被罚;你卖袋青菜,可能因为"农残超标"被罚;你摆个地摊,可能因为"影响市容"被罚。这些罚款,动辄几万几十万,对大企业来说可能是九牛一毛,但对小老板来说,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前几天看到个新闻:有个开早餐店的大姐,因为蒸笼里掉了片菜叶在地上,被罚款5000。大姐哭着说:"我一天营业额才800块,这罚款我得干一个星期才能赚回来。"这话听着让人心疼。我们总说"要扶持小微企业",可如果执法部门天天拿着放大镜找毛病,动辄"天价罚单"伺候,谁还敢创业?谁还敢做生意?
临沂这个老板还算幸运,遇到了"舆论监督"这个救星。可更多没被曝光的"小老板"呢?他们可能只能默默交罚款,打掉牙往肚子里咽。这种"生存焦虑",才是最该被重视的问题。
五、从"蛤蟆汤"到"5人停职":这场闹剧该留下3个警示
这事闹到现在,总算有了个阶段性结果。但热闹过后,不能就这么算了。至少有三个警示,值得所有执法部门和老百姓记住:
第一,执法不是"找茬",是"服务"。穿制服的人,权力是老百姓给的,不是用来吓唬人的。如果把"罚款"当成目标,把"找茬"当成工作,那迟早会失去民心。真正的执法,应该是帮老板们规范经营,而不是等着抓辫子罚款。就像这次的"蛤蟆汤",如果执法人员一开始就告诉老板"你这蛤蟆得证明是养殖的,不然可能违规",而不是直接甩45万罚单,不就啥事没有了?
第二,老百姓不是"软柿子",舆论更不是"摆设"。这些年,从"鸿星尔克捐款被网暴"到"特斯拉维权事件",再到这次"蛤蟆汤罚单",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你执法不公,我们就敢曝光;你乱罚款,我们就敢较真。别以为小老板好欺负,现在的网友,专治各种不服!
第三,纠错只是开始,"长效机制"才是根本。临沂这次处理了5个人,撤销了处罚,这很好。但更重要的是,其他地方的执法部门有没有吸取教训?会不会明天又冒出个"青蛙汤被罚50万"?只有建立起"不敢乱罚款、不能乱罚款、不想乱罚款"的长效机制,才能让小老板们安心做生意,让老百姓放心过日子。
结尾:
说到底,"蛤蟆汤事件"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个别执法部门的任性,也照出了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渴望。45万罚单撤销了,5个人停职了,但这事不该就这么结束。希望所有执法者都能记住:权力是用来为民服务的,不是用来"拍脑袋"罚款的;法律是用来保护公平的,不是用来吓唬老百姓的。
最后替那个老板说句心里话:咱拍视频是为了做生意,不是为了"以身试法"。下次执法部门要是再想罚款,麻烦先搞清楚:锅里炖的是蛤蟆,还是你们自己的"糊涂账"!
- 上一篇:鸿星尔克x于适,守护国宝在行动
- 下一篇:用好两个市场 实现内外贸一体化(新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