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张小泉被执行1.6亿,39亿债务压顶,有脸讲“工匠精神”?

发布时间:2025-07-18 03:34  浏览量:1

你还记得那个“剪不断猪蹄”的张小泉吗?

那个在直播间里硬说“我们刀不是给你们砍骨头用的”的国货品牌?
那个曾打着“百年老字号”旗号,把自己包装成“工匠精神代表”的刀剪企业?

如今,它成了法院执行名单上的“老赖”常客。

据公开信息,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张樟生、张国标等人,近日新增一条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达1.61亿元。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目前张小泉集团累计被执行金额超39亿元,还背着限制消费令、失信被执行人等多条记录,连“终本案件”(执行不了的)都有了。

百年国货,走到今天这一步,说实话,真让人唏嘘。

一开始很多人不信,一个卖剪刀的,怎么就能欠下几十亿?

但如果你稍微了解一下张小泉这些年的“骚操作”,你就不会觉得意外。

张小泉这家企业虽然历史悠久,但思路却非常激进:

早年大搞扩张,不断投资产业园、收购上下游企业;把传统剪刀品牌“包装”成高端生活方式,主攻礼品渠道、高端商超;借助“国潮”东风,通过直播、电商、社交媒体疯狂造势,力图翻红;上市前后频频融资,一度风头无两。

可惜,路子走偏了。

2021年,张小泉母公司——张小泉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A股上市,成了“刀剪第一股”,当年市值一度超70亿。

但好景不长,上市后企业疯狂“玩资本”:
投资项目亏损、盲目扩张、频繁更换战略方向,导致资金链吃紧。

最离谱的是,他们曾投资数亿元建设的“张小泉产业园”,在建到一半的时候就烂尾了。

这不是国货复兴,而是国货“空转”。
工匠精神没见到,金融套路倒是玩得挺溜。

张小泉到底是怎么从“民族品牌”变成“老赖”的?

这得从它这几年的“变形记”说起。

首先,它太想“翻红”了。

在抖音、快手、小红书上,张小泉曾试图走“文化牌”,强调“非遗技艺”“三百年品牌底蕴”,连包装都做成古风风格,一套剪刀卖三百多,还标榜“家传之宝”。

问题是,消费者早就不是看个包装就买单的年代了。
真正的用户体验,才是检验国货的唯一标准。

结果张小泉自己“翻车”了。

2022年,一段直播视频火遍全网:
博主现场演示砍猪蹄,剪刀直接断了。
评论区炸了,网友纷纷吐槽:“这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你剪个葱还行,猪蹄真不配!”

更离谱的是,张小泉的客服和高管竟然回应说:

“我们的剪刀不是用来砍骨头的,设计之初就没考虑这场景。”

你能想象吗?一个做了几百年剪刀的企业,告诉消费者不能剪硬的,只能剪软的。

那你说,它到底是做刀剪的,还是做装饰品的?

张小泉的问题,其实不是“不懂剪刀”,而是“太懂套路”。

它不是不想做产品,而是太急着讲故事、找流量、冲规模、蹭国货红利。

你看这些年,被“国货翻车”砸中的品牌哪个不是这样的节奏?

鸿星尔克:热度有了,但产品供应链没跟上,口碑一地鸡毛;蜂花洗发水:捐了几百万,但卖场还是上不了货架;钟薛高:曾经网红冰淇淋,现在“债主”排到门口;

张小泉只是“下一个倒下的多米诺”。

一边讲“百年老字号”的情怀,一边搞资本运作、收购地产、投资失败,还负债几十亿。
你告诉我,它到底是造剪刀的?还是玩资本的?

更让人愤怒的是:张小泉欠的还不是一两家小供应商的钱,而是几十亿的系统性债务。

公开数据显示,它累计被执行金额超39亿元。
在法院记录上,它身背11条被执行信息,还被列为限制消费人失信被执行人,甚至有终本案件,意思就是:法院都“执行不动了”。

说直白点,张小泉已经不是“资金紧张”,而是实打实的“老赖级别”。

这就不是“偶尔经营不善”,而是“系统性崩塌”。

那问题来了,张小泉是不是“死定了”?还能翻身吗?

说实话,这种体量、这种模式的企业,想翻身,太难了。

就像钟薛高那种曾经火得不行、后面爆雷的网红品牌,光有热度没用,一旦信任塌了、债务爆了、股价崩了,连员工都开始跑路。

而张小泉比它更严重的是——它本来应该是“国货担当”,却变成了“反面教材”。

这不是自己“摔跤”,而是拖着“国货”两个字一起砸地上了。

消费者当然更寒心了:
你说你是老字号,结果是个“老赖”;你说你传承匠心,结果只会玩金融。

咱最后来点“扎心”的问题:

你还会信什么“百年老字号”吗?

你觉得张小泉的锅,是管理问题、资本问题,还是整个“国货翻红”泡沫的问题?

你觉得一个欠债39亿的企业,还配拿“工匠精神”说事儿吗?

你还记得你家厨房那把张小泉剪刀吗?现在还敢用吗?

欢迎评论区开喷——
国货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讲故事的。老字号该不该“原地重启”?
你觉得张小泉还有救吗?还是该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