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星尔克爆火背后:不是偶然,是中国品牌的“患难真心”

发布时间:2025-09-21 22:21  浏览量:1

文 | 锐闻

编辑 | 锐闻

你最近抢到鸿星尔克的鞋子了吗?

不管抢没抢到,你点开它的直播间、多瞅两眼货架,其实都是在给国产品牌“撑腰”。

而鸿星尔克能火到库存被扫空,核心就一件事,河南暴雨时,它捐了5000万。

这5000万为啥能让大家这么“上头”?因为不少人后来才知道,鸿星尔克当时自己都在亏着钱。

线上直播间没装空调,主播夏天带货汗流浃背;官方微博连会员都充不起,头像旁没个显眼的“V”标。

就连老总吴荣召,都是扫共享单车去直播间盯场,忙到半夜想返程,发现车早被别人骑走了。

网友说“这是拿命捐款”,一点不夸张。

不光是鸿星尔克,那次暴雨里,好多“过得不容易”的中国品牌都没缺席。

常给大家做平价奶茶的蜜雪冰城,郑州总部自己都被洪水淹了,却咬牙捐出2200万的会员果汁。

还有河南本地的胖东来,平时不搞全国扩张,一门心思守着家乡生意,却直接捐了5000万,老板还带着员工扛着物资往抗洪一线冲。

这些品牌没像互联网巨头那样捐上亿,但“自己难还想着帮别人”的劲儿,比啥都打动人。

可能有人会问,鸿星尔克之前不是挺风光的吗?怎么会落到“捐钱像拼命”的地步?这得从它的起点说起。

1977年出生的吴荣召,老家在福建晋江,就是那个挤满了安踏、361度的“中国鞋都”。

早年间晋江制鞋业卷得厉害,代工一双鞋最多赚一两块钱,吴荣召的父亲带着哥哥吴荣光,2000年凑钱办了鸿星尔克。

起步时只有一栋毛坯厂房,账上趴着300多万应收账款、几十万现金,还有一仓库卖不出去的外贸库存,外加1000多万银行负债,称得上“一穷二白”。

2003年吴荣召从澳大利亚学成回来,刚和哥哥一起接下担子,就遇上台风暴雨,仓库里等着交货的鞋子全被水泡了,没法按时给代理商发货。

兄弟俩连夜召集员工想办法,好在平时攒下的口碑管用,代理商愿意等,这才扛过难关。

到2005年,鸿星尔克终于迎来高光时刻:吴荣召提议去新加坡上市,成了行业里第一个海外上市的服饰品牌。

拿到资金后迅速开店,还找陈小春拍了广告,“To be number one”这句口号,现在不少80后还能随口念出来。

为了打响名气,鸿星尔克还盯上了体育赛事。

2008年奥运赞助抢不过李宁,就转头扎进网球领域,国内外能投的网球赛几乎包圆了,硬生生做成“中国网球服饰第一品牌”。

2007年哥哥吴荣光把总裁位让给吴荣召,当时门店已经有7000多家,产品卖到欧洲、东南亚,风头正劲。

可“成也扩张,败也扩张”。

2008年奥运后,运动品牌市场突然冷下来,之前盲目开店的后遗症全爆发了。

2011年鸿星尔克因涉嫌财务造假被停牌,2015年又遭大火,近一半生产设备被烧,元气大伤。

没办法,鸿星尔克只能转向下沉市场,鞋子大多卖200块左右,比耐克、阿迪动辄七八百的定价便宜太多。

哪怕后来传“要破产”,吴荣召也出来澄清:“亏损2.2亿是假的,这几年一直在好转。

事实也确实如此,2018年门店重回7000家,2019年入选中国500强最具价值品牌,价值超315亿。

虽然过去三年净亏2.2亿,但营收一直在涨,毛利率能到40%,不算顶尖,但也算稳住了。

有人说这次鸿星尔克是“营销得好”,可翻翻历史就知道,它不是第一次这么“大方”。

汶川地震时捐过款,甘肃扶贫也出了力,每次都安安静静,从不大张旗鼓。

反观之前的“炒鞋热潮”,大家追着国外品牌的限量款抢,国产鞋子连露面的机会都少,其实不是国产品牌不够好,是我们有时太容易“崇洋媚外”。

现在再看鸿星尔克的爆火,与其说大家在“野性消费”,不如说在为“患难与共”买单,品牌在危难时不缺席,消费者就愿意用钱包支持。

就像买鸿星尔克的人里,有人花500块付1000块就走,不是人傻钱多,是知道“这样的中国品牌,值得被好好对待”。

其实国产品牌这些年一直在进步,从质量到设计都在追赶,可能还有不足,但像鸿星尔克、蜜雪冰城、胖东来这样的品牌,身上有“真心”,不赚快钱,不忘本分,危难时愿意扛责任。

而我们的每一次关注、每一次选择,都是在帮它们走得更远。

毕竟,能在你需要时伸出手的品牌,值得你多给一点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