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薪的匹克,走进危急时刻

发布时间:2025-09-28 06:11  浏览量:1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户外运动的持续火热给体育用品市场注入了全新活力,今年上半年安踏、361°的营收依旧稳中有进。虽说如今全球宏观经济复杂多变,但体育厂商们并没有退缩,都在积极寻找应变之法。当然有成功的就有失败的,近期老牌球鞋巨头匹克就被网友爆出了大幅降薪。

据网传内部员工聊天记录,月工资2万以上降薪30%,月薪1万-2万降20%,5000元至1万降幅最小为10%。值得注意的是,本月初在泉州举办的“中华慈善日”上,匹克刚刚捐赠了1亿元。一边出手阔绰,一边主动降薪,匹克的“双面”操作引起了网友众怒。

针对这一传闻,9月17日匹克董事长许景南在内部会议上表示,此次降薪主要针对负能量、高薪的内部员工,降薪员工比例不到整体10%。看来降薪只是在做管理改革良币驱逐劣币,那么刮骨疗伤之后的匹克能迎来新生吗?

运动之路越走越窄

相信很多80后少年在升入中学时,都想拥有一双好球鞋来实现自己的篮球梦。耐克、阿迪达斯这些海外品牌肯定是首选,如果囊中羞涩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国产品牌,匹克就是彼时的最佳平替之一。

早期凭借先进的国外生产线,以及对生产质量的严格把控,匹克运动鞋一经上市便受到了国人的喜爱。1991年匹克开始加大营销,赞助了“八一”男篮。都说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1993年八一队摘得第七届全运会总冠军,匹克自此名声大噪。

在国内站稳后,匹克又把眼光放在了海外市场。2002年休斯敦火箭队用状元签选中了中国运动员姚明,国内掀起NBA热潮。匹克抓住机会在2005年成为休斯敦火箭队的赞助商,并且是第一个进入NBA赛场的中国运动品牌。

凭借庞大的曝光率,匹克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与之俱增,以至于很多90后以为匹克是个美国品牌。通过赛事+明星营销,匹克在国内篮球鞋赛道可谓是一马当先。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统计结果,2008年匹克篮球鞋首次荣列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一位。

有了名誉和销量,匹克也有了冲击资本市场的野心。2009年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继安踏、特步、361°之后第四家上市的福建运动品牌。在资本助力下,上市前三年匹克跑出了漂亮的业绩曲线,2011年营收46.47亿元,相比2008年直接翻了一倍多。

2012年伦敦奥运会之际匹克乘势追击提出了“三百目标”:努力在两个奥运周期内,让匹克商标在100个国家完成注册,将产品推广到100个国家和地区,力争10年把销售收入提升至100亿元。

然而没想到的是,刚大声喊出目标,匹克就迎来了危机。2000—2009年是中国体育用品的黄金十年,本土头部企业都在增加门店开疆扩土,高速扩张带来的后果便是堆积如山的库存。受此影响2012年匹克营收降至29.03亿元,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60%。

这场行业寒流令匹克大伤元气,“三百目标”也彻底泡汤。2012—2015年其营收复合增速仅为2.3%,近乎在原地踏步。低迷的业绩导致股价长期低于3港元。因无法成长兑现估值预期,2016年匹克选择私有化退市。

退出资本舞台,外界对匹克的业绩走势便不得而知。不过据福建省工商联发布的2024年民营企业100强榜单,匹克以58.6亿元的收入排名第96。虽然和退市前相比大有改观,但早已被安踏、李宁、特步这些百亿品牌甩在了身后。

缺乏亮点步伐缓慢

2021年9月,匹克获得华润国调厦门消费基金、建信信托等多家机构近3亿美元战略投资,这也是彼时国内运动品牌最大的单笔融资。通过外部融资,匹克不仅能提升渠道、研发实力,还可以优化股权结构。其实自撤离港股后,匹克谋求A股上市的传闻从未间断。

早在2020年许景南就曾公开表示,将会对公司进行重组,计划三年内重回资本市场。然而这次幸运的天平并没有向匹克倾斜。一方面监管政策趋严,壁垒较低的服装鞋帽企业IPO通过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步入消费新时代,匹克正面临着成长的烦恼。

今年1—7月匹克内销直营业务累计亏损超1.3亿元,为了及时止损还出售了三家直营分公司,但亏损问题并未得到有效缓解,这也是此次突然降薪的主要原因之一。换而言之,匹克在国内市场的日子并不好过。

其实近两年受中美贸易摩擦、全球经济疲软影响,体育用品行业活力明显下降,尤其随着NBA赛事在国内热度骤减,篮球用品市场承压严重。连耐克都遭遇了滑铁卢,何况是三线品牌的匹克?

从客观环境分析,匹克亏损情理之中。不过同时代的品牌都在蓬勃生长,匹克的掉队就不能归咎于外部因素。都说消费市场如同一面镜子,近十年来匹克在国内知名度明显下滑,缺乏热度。不火的背后就是内部管理的过错。

例如匹克的产品被很多消费者吐槽老旧、跟不上时代潮流。人都是视觉动物,产品首先要做到吸引顾客眼球才能卖出去。好的设计师对于体育品牌来说犹如灵魂,早期匹克培养了颜岩、周世杰等一大批知名设计师。

可是现在呢?不是加入到了竞争对手的阵营里就是自立门户单干。人往高处走天经地义,只是人才的外流也导致匹克旗下闪电、速鹰、飓风等明星系列没有很好地延续下来,甚至出现了产品断更的情况。

与此同时,相较其他品牌,匹克的产品生命周期太短。别家的鞋子上市一年后还在促销打折,而匹克的新产品往往在一年之内就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出现这种情况要么说明被库存吓怕了,要么产品不够畅销。

或者说匹克对于市场和产品都不够自信,而底气不足的根源就在于管理思路和行业趋势的脱节。鸿星尔克抓住了爱国情怀,李宁有年轻化营销,安踏并购技术两手准备,反观匹克,这十年又做了什么呢?

体育生态任重道远

大型传统集团和现代大型企业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答案或许就是生态。以前的大集团可能在很多领域都做到了顶尖,但互不相通单打独斗。而如今的大企业更注重多元协作,一旦生态跑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体育运动品牌早就意识到了生态的重要性。例如安踏通过拿下斐乐、迪桑特的运营权,并购斯潘迪、亚玛芬、狼爪打造了一个覆盖全品类全人群多品牌全球化的运动帝国。

许景南在今年的内部会议上提到正在制定十年规划,目标是外销突破百亿,内销实现两百亿。那么匹克拿什么实现这一梦想呢?必然是多元化生态。其实早在2017年匹克就通过子公司收购了旗牌王、嗒嘀嗒、奥索卡,布局休闲、儿童、户外三大赛道。

近些年匹克还重点发力跑鞋、运动装备等产品。显然匹克不愿束缚在篮球赛道,而是要打造一个体育产业生态圈。既然有了方向,打造生态就需要有一个原点,才能进行延伸。不过以目前情况看,匹克的原点还没有体现出价值。

原点产品简单理解就是品牌核心概念的具象化,所有的战略聚焦都是围绕它展开,毫无疑问目前匹克的原点就是“态极”跑鞋。2016年匹克和西安理工大学达成合作,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成功研发出了“P4U+EVA”智能鞋材弹性体,这一技术被匹克命名为态极科技。

凭借新技术,2019—2022年匹克在跑步鞋领域打了一场翻身仗。如今态极跑鞋已经发展到第七代,生命力颇为顽强。匹克也将态极技术应用到篮球鞋、休闲鞋、拖鞋等细分领域。可以看出匹克的意图是想用技术突围,先征服跑鞋这一细分市场,再拓展生态。

诚然运动鞋市场呈现出精细化、专业化趋势,匹克加码技术也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但是其他品牌同样在围绕科技大做文章,例如李宁的“超䨻”、安踏的“氮氢”、鸿星尔克的“弜炁”、特步的“动力巢”等等。

当科技百花齐放,匹克的态极就不显得那么出众了。事实上单论销量,如今匹克态极系列卖得最多的是拖鞋,而不是跑步鞋,这也说明态极的特色差异化正在减退。

当然除了态极之外,匹克还有生物基澎湃、魔弹等技术,不过并没有获得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仅靠一个态极显然还不足以支撑起匹克的百亿生态梦。

结语

疫情过后,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徒步、骑行、跑步等各种户外运动热度大幅提升。对于体育用品企业来说是绝佳的发展机会,匹克若要抓住时代红利,必须找到好的切入点,用爆款思维快速撕开市场缺口。

减薪降本只能治标,匹克还需通过精细化管理,对渠道全面焕新提升效率才能摆脱亏损难题。除此之外,无论是国内还是出海,想要重新恢复往日风采,匹克务必在营销上下一番巧思。

【天眼查显示】福建泉州匹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一家以从事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19840.87万元人民币,实缴资本19840.87万元人民币,并已于2021年完成了战略融资,交易金额近3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