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丨舆论环境也是营商环境

发布时间:2025-05-23 08:04  浏览量:2

鸿星尔克“诈捐”、汇源果汁“走向末路”、零跑汽车创始人“去世”……关于民企的谣言时常出现在网络上。日前,中央网信办发布通知,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

一条未经证实的爆料,几个耸人听闻的标题,再加上算法推荐的推波助澜,转眼间就可能让一家苦心经营的企业深陷舆论漩涡,企业多年积累的信誉可能因此毁于一旦。

那么,网络“黑嘴”为何总对企业虎视眈眈?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该如何守护企业的正当权益,以清朗的网络舆论环境滋养优质的营商环境?

图源:视觉中国

诚然,正常的监督有助于推动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但不少企业和企业家被网络“黑嘴”搞得不胜其扰。一些谣言或针对企业家个人,或针对产品质量,令人防不胜防。这背后,不乏少数利益相关者为了博眼球、抢流量,从中谋利而故意造谣,也有些是国外势力借着“商战”的名义,暗地里干着抹黑的事。

比如捕风捉影,带目的性攻击。部分不法分子将网络信息随意拼接,通过“移花接木”“无中生有”“以假乱真”等手段捏造涉企负面信息和谣言,以此攻击抹黑或敲诈勒索。像今年初,广州警方通报,有网民在网上转发、编造诋毁某公司的不实信息达230余篇,这些文章大多是利用AI创作工具反复洗稿,造成恶劣影响,构成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

比如恶意蹭炒,寻求流量变现。互联网上,一些民营企业本身就自带庞大流量,还有的企业家开设了社交媒体账号,粉丝多达数千万。任何一则与他们有关的帖子,都可能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所谓树大招风,有些机构就盯上了这个巨大的“流量池”,操纵大量社交媒体账号,贴标签、带节奏,恶意蹭炒涉企热点事件,从中获利。从造谣言到买水军,获取流量后再变现,背后藏着一条庞大的灰色产业链。

比如挑拨中伤,抹黑中国经济。民营企业频频被泼脏水,也可能有境外势力在兴风作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有些企业甚至占据了优势地位。如华为、海康威视等企业凭借自身实力冲出国门、享誉国际,却也因此成为一些国家的“眼中钉”。有境外势力妄图通过恶意中伤中国企业,来唱衰中国经济。揭开“谣言攻势”的面纱,内里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

图源:视觉中国

跨越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民营企业逐渐成长为中国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以浙江为例,2024年,浙江民营经济总量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7.4%。当下,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更需要为民营企业保驾护航,让他们心无旁骛地充分发挥自身活力。

然而,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却常遭涉企虚假信息的恶意中伤。这些谣言如同隐匿在暗处的毒箭,令人猝不及防。比如某车企推出一款新车型后,网络上传出针对其外观的恶搞图片和谣言,导致其新车销量和企业股价短期内双双大幅下滑;还有一家老牌调味品企业,也曾因谣言冲击险些破产,陷入“一个谣言差点毁掉一家企业”的局面。这些虚假信息不仅误导消费者,更将企业拖入舆论的汹涌漩涡,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舆论环境也是营商环境,这不仅关系企业家能不能专心搞经营,更关系着民营经济是否能取得健康、良性的发展。今年全国两会上,多名代表、委员认为,应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严惩涉企谣言违法犯罪行为,让民营企业免受其扰。5月20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也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互联网等传播渠道,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恶意侵害民营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的人格权益。”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越是关键时刻,越要立场鲜明。正在市场经济中劈波斩浪的民营企业,需要多方共同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从而让民营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漫画 图源:新华社

有人说,“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跑遍了半个世界”。有研究显示,虚假信息被转发的概率比真实信息高出约70%。此外,低廉的造谣成本,对比高昂的维权成本,更加滋长了“伤企”谣言的成长空间。因此,“按键伤企”的网络谣言治理是一道重要课题,需要下大力气去攻克。

以鲜明态度为企业“撑腰”。权威表态一般具有信息澄清功能,当企业遭遇不实舆论影响时,若政府部门能及时伸出援手,旗帜鲜明支持企业,往往可以有效消解公众认知中的不确定性。比如不久前某地在本地企业遭遇网络上的不实指控后,快速反应,对在售商品进行检查并及时公布结果,用事实“讨”回公道,既避免企业陷入“自证清白”的被动局面,又有效遏制了谣言的扩散。可见,政府的鲜明态度以及快速响应机制,可有效提升企业应对谣言的信心和能力。摆脱了“舆情恐惧症”的干扰,企业便能更好地在创新发展上“轻装上阵”。

用常态机制让传播“断链”。应对涉企谣言不能仅靠临时性措施,还需要建立系统化的常态工作机制,使每个传播节点都形成阻隔屏障,这就离不开政府、企业、平台等多方协同。比如政府部门可以牵头构建谣言监测预警体系,运用大数据及时研判谣言影响并采取应对措施;互联网平台可以进一步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及时拦截不实信息,同时对违法违规账号进行处理,等等。当监测预警、平台处置等手段形成叠加效应时,就能构建起从源头阻断到终端治理的全链条防线,使谣言的传播链被有效瓦解。

凭硬核手段把乱象“铲除”。近年来,我国多部门联合对涉企谣言“开刀”,通过法律手段给谣言喷洒“消毒水”。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涉及民企和民营企业家人格权保护的典型案例,以法治之力助力民企发展;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专项行动,去年指导督促各省级网信部门和10家重点商业网站平台受理涉企信息举报约29.7万条,处置有效举报约19.6万条,处理违法违规账号约1.7万个;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后,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也拥有了更硬核的“法治护盾”。

当市场的水清了,企业家的心安定了,经济发展的步子才能越迈越有力。从企业“单打独斗”到社会“全军出击”,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这套日趋成熟的谣言治理“组合拳”将为民营企业擦净脏水、卸下包袱,营造一个更加清朗、更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