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窑老板套现离场,32亿中国饮料巨头,终被卖身”美国资本大鳄
发布时间:2025-08-01 00:57 浏览量:3
这事儿真的发生了:国内饮料巨头大窑,年销售额冲到32亿,结果被美国资本KKR一把“抱走”了。
传闻落地那一刻,大窑的窘境明明白白摊在资本收购的聚光灯下。
创始人王庆东那句“永远不卖”的壮语,如今只能当故事听了。
美国私募巨头KKR拿下远景国际85%股权的交易,最近被监管部门开了绿灯。
这意味着,咱们挺了这么久的国民饮料品牌,转眼就要改姓“外资”。
KKR这波操作,等于间接把大窑捏在手里。
王庆东呢?只留了15%的股份,彻底把公司方向盘交了出去。
他当年拍桌子喊“绝不卖身”的画面还历历在目,如今却成了老故事里的叹息。
六年前他靠这股硬气圈粉无数,国人一腔热血把他捧成国产汽水老大,连硬汉吴京都来站台代言。
那些年,大窑简直是烧烤摊的黄金搭档,碳酸饮料市场缩水也拦不住它逆势往上冲。
稳稳坐在国产汽水前三位置,去年狂卖32亿。
可这样的企业居然也“卖身”了,说不唏嘘是假的。
更让人揪心的是:往后的大窑,还是咱们熟悉的味儿吗?
月初重庆市场监管局公布消息时,大家还半信半疑。
虽然线索都指向大窑,但好多人死活不愿信。
直到实锤落下——KKR通过新公司Dynamo亚洲控股,把开曼群岛注册的远景国际85%股权收了。
而远景国际背后,正是大窑本尊。
当初有人扒出企业数据和董事名“WANG, QINGDONG”时,还嘴硬说“只是巧合”。
现在真相大白,遗憾里掺着复杂情绪:一边心疼民族品牌流失,一边是情怀作祟。
国人挺国货从来不含糊,鸿星尔克和汇源被买爆就是铁证。
大窑当年喊出不卖外资的口号时,大家同样热血沸腾。
别小看中国人对爱国企业的较真劲儿。
他们能一夜把鸿星尔克从破产边缘顶成顶流,也能让“套现离场”的大窑寸步难行。
说到底,消费者才是市场的终极裁判。
从王庆东蹬三轮卖汽水起家,大窑拼到今天的江湖地位不容易。
可要是舆论反噬引发抵制,日子绝对更难熬。
毕竟它的逆袭神话,一半靠产品,一半靠“草根翻身”的故事撑着。
如今饮料市场遇冷叠加疯狂扩张,无论真困局还是想套现,国民品牌这么干,总让人心里发凉。
资料显示,KKR手上管着4.83万亿美元资产,江湖人称“华尔街收购王”。
它在中国的投资版图铺得极广:字节跳动、海尔、蒙牛、南孚电池全在篮子里。
现在又添个饮料巨头大窑。
选它恐怕就是看中“国民效应”——手握大窑30万终端渠道,KKR能直接杀穿中国下沉市场。
想想蜜雪冰城怎么铺满县城的?大窑可能复制这条路。
但按KKR的套路,很可能会动配方。
现在全民追低糖健康,可大窑甜度能齁嗓子。
老顾客喝惯的味道要是变了,买不买账真不好说。
它从诞生起就是玻璃瓶+500毫升的豪气路线,扎根大排档和烧烤摊的灵魂配置。
非要“优化”成国际口味,中国市场怕要水土不服。
当然,王庆东套现也无可厚非。
创业几十年,六十多岁的人该享福了。
何况大窑表面风光,实际利润薄得很,知名度更拼不过可口可乐和百事(这两家占了九成市场,大窑份额还不到3%)。
细看配料表就知道成本不低,加上各地建厂和渠道烧钱,压力确实大。
它爆火靠的是接地气,但这套打法在资本眼里太“土”了。
如果收购后真能带它全国化甚至国际化,对品牌未必是坏事。
只是吴京的代言合同还挂着呢,当年合作可是情怀满满,现在不知会不会尴尬。
王庆东没明说为何离场,但肯定和碳酸饮料萎缩有关。
今年三月他提过:“健康化、个性化才是出路,大窑得跟紧!” 这话已露危机感。
如今卖给KKR,说不定真能绝地翻盘——毕竟靠他自己,确实撬不动更大的市场了。
最后说点大实话:民族品牌被外资收购总让人五味杂陈。
理解创始人套现的无奈,却也怕它变成下一个南孚(被收购后日渐黯淡)。
大窑最打动人的是从三轮车到烧烤摊的烟火气,资本若只盯着财报数字改配方、砍成本,那份人情味就真成回忆了。
但愿KKR明白:中国人喝大窑,喝的是痛快,不是小数点后几位的利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