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导自演、真事改编、精准共情:罗永浩的段子,星巴克为何道歉?
发布时间:2025-09-15 11:09 浏览量:2
还记得当年那个在网上火到出圈的“星巴克中杯大杯”段子吗?顾客坚持说“我要中杯”,店员却反复强调“没有中杯,只有大杯、超大杯”,最后被怼得哑口无言的短视频,成了无数打工人“嘴替”的代表。看似一场即兴吐槽,实则幕后操盘人是罗永浩团队,全员上阵:剧本他写,导演他定,女主角是自家同事,连拍摄镜头都挑选过“最真实”的星巴克门店取景。
更离谱的是,视频火了以后,连那家门店的店长都主动找上门道歉了——这说明啥?说明拍得太真了,真到对方自己都觉得“有点对不上招”。这不是段子,这是社畜日常。
跟传统广告靠明星、特效拼流量不同,这类“自黑式段子”凭的是真实感与情绪共鸣。没有一堆BGM和滤镜,反而更像是有人帮你把平时说不出口的委屈说了出来。这种“你说我心里话”的传播力,远比那些高冷硬广更容易刷屏。
谁说广告非得喊口号推产品?现在的品牌早就变了路子,开始玩“情绪营销”——不是告诉你产品有多好,而是让你觉得:“哎,这事我也经历过。”
星巴克段子之所以引爆,就是因为它精准踩在了“标准化流程”与“顾客情绪”的痛点上。你在柜台前点个中杯,结果被教育一通“我们没有中杯,叫大杯”,那种憋屈和无奈,哪个打工人没体验过?
这不是星巴克一家独有的问题,而是整个“流程至上”的商业逻辑在现实生活中的缩影。罗永浩的段子,把这个“情绪临界点”聚焦放大,变成了一场集体共鸣的释放。你以为是吐槽一家咖啡店,其实是在说我们每个人在规则面前的无力感。
这种不靠明星、不打鸡血的“自嘲式传播”,近年来在国内品牌中愈发普遍。蜜雪冰城的“你爱我我爱你”,瑞幸和茅台的“酱香拿铁”,甚至鸿星尔克的“野性消费”段子,都是“自己人说自家话”的典范——没请代言人,全靠网友玩梗和品牌接梗。
营销的重点,从“我说你听”变成了“你说我听”,再反手把段子做成产品。你吐槽我定价高,我做个“土味特供”;你说我包装丑,我出个“限量版丑得更彻底”的纪念款。这种“你来我往”,才是当下最火的品牌沟通方式。
很多人以为段子火靠的是创意,其实更靠洞察。星巴克段子的背后,是对“消费场景下情绪张力”的精准把握。不是所有顾客都会因为杯型名字发飙,但那种“被流程绑架”、“讲道理却被敷衍”的感觉,我们都体验过。
罗永浩团队敢把这事拍出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搞内容,更因为他们也在打工、也进过咖啡馆、也遭遇过“标准话术”带来的无奈。他们吐槽的,不是星巴克一个品牌,而是整个“服务业流程化”的潜规则。这种洞察力,才是段子具备传播力的根基。
数据显示,过去几年,多个新消费品牌靠段子营销迅速出圈,比如靠“员工吐槽老板抠门”爆红的某奶茶品牌,15天涨粉百万、门店排队翻倍。这种效果,不是砸钱能换来的,而是“你就是我”的共情换来的。
传统广告还在研究“怎么让模特笑得更自然”,而我们这边已经把“品牌段子”玩成了互联网生态的一部分。不是品牌在宣传自己,而是大众在传播一个“属于我们”的段子。
真正能打动人的品牌传播,不靠花哨的包装,也不靠虚假的人设,而是用一句“我懂你”的段子,换来一句“我买你”的共鸣。在情绪为王的时代,谁能先看见普通人的生活碎片,谁就能先赢得市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