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曝星巴克段子真相,团队自编自导,店长上门道歉藏商业启示
发布时间:2025-09-15 15:57 浏览量:2
罗永浩近期回复网友评论时,把当年火遍全网的“星巴克打脸”段子的内情给抖了出来,我本来以为这只是网友随手拍的民间创作,后来才知道,整个段子的编剧是他,导演也是他,连镜头里跟店员较真“要中杯”的女演员,都是他公司的员工。
更特别的是,段子走红后,真实取景的那家星巴克店长,还专门找上门来道歉,想来店长也意识到,当时店员面对顾客诉求,只会机械重复“中杯大杯超大杯”,确实没处理好现场的尴尬。
老实讲,一个看似随意的短视频,背后全是自己人搭班子、按真实经历改编,能火遍全网其实不意外。
这种“自己人说自家话”的真切感,怕是天天要应对各种标准化流程的打工人,最能体会其中滋味,国内这些商业段子,跟国外不少品牌的广告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子。
国外不少品牌的广告制作如同电影片段,画面精致到能当壁纸,就像雀巢曾邀请好莱坞明星拍摄咖啡广告,镜头里的产品还要反复旋转展示。
但观众看完之后,除了记得“画面好看”,几乎留不下任何核心信息,这些广告要么是明星摆拍,要么是产品特写,硬邦邦的像隔着玻璃对话,根本触不到普通人的情绪点。
而罗永浩拍的星巴克段子,既没请知名艺人,也没做复杂特效,只靠一个打工人熟悉的日常场景,就把“品牌与消费者的沟通”变成了“朋友间的聊天”。
说实话,谁会愿意跟隔着玻璃的人敞开心扉?能让普通观众觉得“这说的不就是我”,这种传播效果,是国外那些“精致却疏离”的广告学不来的。
不少人可能觉得这些商业段子只是随口的吐槽,其实从营销逻辑来看,每一句台词都藏着精准计算。
罗永浩拍星巴克段子并非一时兴起,他太清楚星巴克标准化服务里的“问题点”,店员机械念着杯型名称,顾客较真“就要中杯”时的尴尬,这正是打工人常遇到的“规则束缚”。
他把大众心里憋着的那股不满,通过女演员的“嘴替”表达出来,怎么会不触动人心?前两年有个网红餐饮品牌,就靠几条“员工吐槽老板抠门”的段子,半个月里涨了百万粉丝,线下门店的队伍能拐三个弯。
这种传播效果,传统广告砸再多钱也难达到,反观国外有些品牌,还在拍摄明星“喝口咖啡就笑”的硬性广告,观众刷到后只会直接划走。
如此看来,国内这些段子把品牌“小问题”变成大众“共同话题”,显然是把大众心理研究得十分透彻,在营销创新这块,咱们确实走在了前面。
从罗永浩这次近乎“兜底”的揭秘能看出来,商业段子要想触动人心,光有创意不够,还得有理性支撑。
他选“中杯大杯”这个点来吐槽,不是随便选的,就是把大家买咖啡时的隐性不满摆到台面上,创意是导火索,理性才是能让火势蔓延的干柴,缺了哪一样都不行。
这几年国内商业领域就是这样,传统广告没什么效果,无奈之下就转头做“自己人说自家话”的内容,把品牌的事变成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说到这种靠段子走红的品牌案例,其实还有不少。
蜜雪冰城把“三块钱的快乐”编成段子,“你爱我我爱你”的旋律比广场舞神曲还让人印象深刻,直接带动下沉市场的门店半年多开了1200多家。
鸿星尔克捐款后,网友自发编出“缝纫机踩冒烟”“老板别哭”的段子,相关话题在抖音的播放量超20亿,品牌也从库存危机直接变成断货状态。
瑞幸和茅台合作的“酱香拿铁”,没请一个明星,全靠网友扒配方、做表情包、编“喝了能开车吗”的段子,上线第一天就卖了542万杯。
这些都不是单方面的营销,而是品牌把话语权交给消费者,大家一起搭台子演戏,你吐槽定价,品牌就接住梗推出周边;你玩梗说包装土,品牌就把“土味”做成限量款。
国外品牌还在研究怎么让模特笑得更标准,咱们这边已经把品牌打造成了自带梗图的“互联网嘴替”,很显然,现在的消费者早就不买“完美人设”的账了。
你承认奶茶杯盖漏液,比硬吹“滴水不漏”更能圈粉;你调侃老板开会说废话,比喊“打造最佳雇主”更显真实。
要是星巴克段子换成传统广告,拍“顾客与店员和谐沟通”的场景,谁会愿意看?反而把“中杯大杯”的尴尬摆出来,大家才会觉得“这品牌懂我”。
这种“不装腔作势”的底气,是国内商业最厉害的创新,咱们不再把消费者当“上帝”捧着,而是当朋友相处,缺点能聊,槽点能吐。
这些段子能火出圈,核心在于每个片段都藏着普通人的生活碎片。
买咖啡被杯型绕晕的无奈,喝奶茶时吐槽“半杯是冰”的心疼,网购时等快递的焦急,品牌把这些碎片收集起来编成段子,再反馈给大家,就像在说“我看到你的经历了”。
前阵子有个国产牙膏品牌,拍了“打工人凌晨三点刷到老板消息,用冷水洗脸提神”的段子,评论区里全是“这不就是我”的留言,产品销量直接翻了三倍,毫无疑问,不是消费者不爱买,而是品牌有没有真正说到他们心坎里。
从罗永浩的星巴克段子到现在的“自黑式营销”,咱们玩的其实是“共情经济学”,你懂我,我才会买你的产品。
这种转变不是凭空出现的,是商家被传统广告的低效倒逼出来的,也是消费者用点击和消费投票选出来的。
古人说“文变染乎世情”,商业营销的变化,其实就是世道人心的镜子,大家见多了虚头巴脑的宣传,就想看点真实的;听够了空洞的口号,就想听点实在的。
在我看来,未来要是品牌能继续抓住这份“真实”,肯定还能玩出更多新花样,这营销领域的热闹,怕是还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