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做现炒”到“10月整改”,西贝道歉信写满心虚!罗永浩:别装了
发布时间:2025-09-19 16:07 浏览量:1
西贝的道歉信,写得像份漏洞百出的“缓兵之计”。10月1日前完成调整,意思是现在货架上的预制菜还得接着卖?儿童餐要“调整为现做”,那过去几年给孩子端上桌的,到底是厨师现做的热乎饭,还是微波炉转3分钟的冷冻包?贾国龙前一天刚拍着胸脯说要“向胖东来学透明”,第二天全国门店就紧急通知“不再开放后厨”。罗永浩一句“10月前继续卖”的反问,像把刀精准捅破了这场公关秀——消费者盯着的从来不是罗永浩和贾国龙的口水战,而是花68元点的“现炒牛肉”,到底是厨师现掂的勺,还是从冷藏柜里翻出的预制袋?
一、西贝的道歉信:越描越黑的“甩锅式整改”
9月15日西贝官微的道歉信,与其说是认错,不如说是给公众递了份“问题清单”。信里写“10月1日前完成菜品现做调整”,可罗永浩一眼看穿:“所以10月1日前还要继续卖是吗?”这话戳中了消费者最窝火的点——如果明知产品有问题,为何不立刻停售?非要等两个月“缓冲期”?是库存太多舍不得扔,还是想趁着整改前再割一波韭菜?
更离谱的是“儿童餐调整为现做”。家长带孩子去西贝,图的就是“现做”二字的安心。现在突然说“要调整”,等于承认过去的儿童餐可能不是现做的。有网友翻出2023年西贝的宣传视频,画面里厨师正在给儿童餐摆盘,配文“每一份都是妈妈级现做”。如今道歉信轻飘飘一句“调整”,把过去的承诺全变成了笑话。
贾国龙或许没搞懂:道歉的核心是“解决问题”,不是“解释问题”。2021年鸿星尔克捐款后“野性消费”,靠的是“哪怕亏损也要捐”的真诚;2023年海底捞“科目三”爆火,靠的是“顾客喜欢就陪你玩”的灵活。可西贝呢?一边说“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一边把有问题的预制菜继续摆上餐桌;一边喊着“向胖东来学习透明”,一边转头就给指出问题的人扣“黑社会”帽子。这种“嘴上认错,身体诚实”的操作,只会让消费者觉得:你不是在道歉,是在把我们当傻子哄。
二、从“预加工”到“18个月保质期”:预制菜的定义之争,暴露行业最大谎言
这场闹剧的起点,是罗永浩9月10日的吐槽:“西贝卖预制菜还贵”。西贝的第一反应不是解释,而是玩起了“文字游戏”——贾国龙说“是预加工不是预制菜”,客服补充“招牌菜每天现煮,莜面现场手搓”。可罗永浩直播间晒出的配料表不会说谎:海鲈鱼保质期18个月,调料包里添加剂列了一长串。
消费者其实不反感预制菜。便利店的便当、速冻饺子,大家吃得挺香。反感的是“花现做的钱,吃预制菜的料”。去西贝吃顿饭,人均100元以上,点份“西红柿浇汁莜面”,期待的是厨师现熬的酱汁、现搓的莜面;结果可能是预制酱汁加热,莜面提前蒸好冷藏。这种“货不对板”的落差,才是愤怒的根源。
更讽刺的是行业对“预制菜”的定义混乱。目前国内尚无统一标准,有的企业把“提前切配的蔬菜”叫预制菜,有的把“加热即食的成品”叫预制菜。西贝钻的就是这个空子——把“预加工”包装成“现做”,用模糊的概念糊弄消费者。可消费者不傻:你说“预加工”,那保质期18个月的鱼,算哪门子“加工”?难道是2023年就加工好,留到2025年给我吃?
罗永浩呼吁“强制标注预制菜”,戳中了行业痛点。现在去餐厅吃饭,菜单上写着“招牌现炒”,端上来可能是预制菜;服务员说“每天现熬”,实际是工厂批量生产。消费者连最基本的知情权都没有,何谈“选择权”?西贝作为头部企业,本该带头规范,却带头玩起了“文字游戏”,这才是最让人失望的地方。
三、开放后厨3天就锁门:贾国龙的“透明人设”,崩得比翻书还快
9月12日,西贝宣布“开放全国门店后厨参观”,贾国龙说“要做透明的西贝”。可3天后,全国各地门店就收到通知:“不再开放后厨”。这波操作把“打脸”玩出了新高度——前脚刚说“向胖东来学习”,后脚就把透明的窗户焊死了。
胖东来为什么能成“零售神话”?因为它把“透明”刻进了骨子里。超市里的肉,会标注“凌晨3点屠宰”;面包过期1小时,直接下架销毁;顾客不满意,无论买了多久都能退。西贝想学胖东来,却只学了“口号”,没学“行动”。开放后厨本是重建信任的好机会,可贾国龙转头就骂罗永浩“网络黑社会”,还紧急关闭后厨,这不是“透明”,是“作秀”。
有餐饮从业者透露,西贝后厨开放的3天,门店提前做了“特殊准备”:把预制菜藏起来,摆上新鲜食材,厨师假装现炒。可这种“临时表演”瞒不过罗永浩——他直接在直播间晒出了后厨的原材料包装,保质期、添加剂一目了然。这下好了,不仅没证明“现做”,反而坐实了“预制菜”的存在。
贾国龙可能没明白:消费者要的“透明”,不是“你想让我看什么,我就看什么”,而是“我想看什么,你都敢让我看什么”。就像去餐馆吃饭,我有权知道这盘菜用了什么料、放了多久、是不是现做的。西贝连这点都做不到,还谈什么“透明”?
四、罗永浩为什么能“一锤定音”?他戳中了公众对“餐饮信任”的集体焦虑
有人说罗永浩是“蹭热度”“网络黑嘴”,可为什么他的话能引发全网共鸣?因为他说出了消费者憋了很久的话:我们花了钱,却连最基本的知情权都没有。
现在的餐饮行业,信任危机早就不是一天两天了。2022年“料理包事件”,某连锁品牌被曝用过期料理包;2023年“火锅老油回收”,某火锅店被查;2024年“预制菜进校园”引发家长抗议……消费者对餐饮企业的信任,已经薄得像张纸。西贝作为“高端中餐”代表,本该是信任的“压舱石”,却带头破坏信任,自然会被公众“集火”。
罗永浩的角色,更像是公众情绪的“传声筒”。他不是专业的餐饮从业者,也不是监管部门,可他敢说真话、敢晒证据。当西贝用“预加工”偷换概念时,他晒出配料表;当贾国龙骂他“黑社会”时,他直接转发聊天记录;当西贝道歉信留漏洞时,他追问“10月前继续卖”。这种“较真”,恰恰是消费者需要的——我们没精力去查每个餐厅的后厨,但有人替我们发声,这就够了。
有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可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度却在下降。为什么?因为“知情权缺失”。如果餐厅明确标注“本菜品含预制成分”,价格合理,消费者未必不接受。怕就怕“挂羊头卖狗肉”,用“现做”的幌子卖预制菜,还卖高价。罗永浩推动的,其实是“餐饮知情权”的进步——这不是针对西贝,而是针对整个行业的乱象。
五、餐饮行业的信任重建:别学西贝“耍小聪明”,要学胖东来“掏真心”
西贝这波操作,给所有餐饮企业上了一堂“反面教材课”:危机公关的核心是“真诚”,不是“套路”;重建信任的关键是“透明”,不是“表演”。
胖东来的案例值得所有餐饮企业借鉴。它为什么能让消费者“无脑信任”?因为它把“顾客利益”放在第一位。比如顾客买了过期食品,不仅退款,还赔偿10倍金额;员工犯错,管理层先反思自己的问题。这种“把顾客当家人”的态度,才能换来“家人式信任”。
反观西贝,出了问题第一反应是“甩锅”“骂街”“作秀”。贾国龙骂罗永浩“黑社会”,却不敢回应配料表的问题;说要“学胖东来”,却连后厨都不敢长期开放。这种“嘴上一套,做的一套”的企业,怎么可能赢得信任?
餐饮行业的本质,是“人与人的连接”。消费者去餐厅吃饭,买的不只是食物,还有体验、安心和信任。预制菜本身没问题,问题是企业用“欺骗”的方式卖预制菜;价格贵也没问题,问题是“贵”得不值、“贵”得没道理。
西贝的道歉信里写“做一个透明的西贝”,可透明不是靠嘴说的,是靠行动做的。如果真有诚意,就该立刻停售有问题的预制菜,公开所有菜品的制作流程,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而不是一边道歉,一边想着“10月前再卖两个月”;一边说“透明”,一边把后厨的门锁得死死的。
这场闹剧终会过去,但留下的教训值得所有餐饮企业反思: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消费者越来越聪明,靠“套路”“忽悠”是走不远的。只有把“真诚”和“透明”刻进骨子里,才能真正赢得人心。毕竟,谁也不想花着现做的钱,吃着预制菜的料,还被企业当傻子耍。
西贝的道歉信,与其说是给消费者的,不如说是给行业的一封“警示信”:别再把消费者当“冤大头”,你的每一次糊弄,都是在给自己的招牌“减分”。等到信任彻底崩塌的那天,再怎么道歉,都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