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80后做生意频频亏损,都是输在“思维没升级”
发布时间:2025-10-09 08:53 浏览量:1
很多70后、80后最近都有这样的感慨:
“明明产品不差,服务也到位,为什么就是卖不动?”
“以前摆个摊、开个店,靠薄利多销就能赚钱,现在怎么动不动就亏本?”
原因其实很简单——时代的生意逻辑已经变了。
过去我们讲究“产品为王”,
但现在的年轻人买东西,看的不是“好不好用”,
而是“爽不爽、有没有情绪共鸣”。
换句话说,生意已经从卖产品,变成卖情绪。
70后、80后创业的黄金年代,是从90年代到2010年前后。
那时候,市场最缺的就是产品和服务。
比如:
谁能先开超市,谁就能迅速起量;谁能先做餐饮连锁,谁就能一炮而红;谁能提供好一点的家电、手机,就能赚到盆满钵满。因为那个年代,供给远远小于需求。
消费者只要能买到“能用”的东西,就已经心满意足。
所以做生意的人,靠“产品好、服务优”就能活得很好。
但今天,中国早已不是那个“短缺年代”。
产品极度丰富,服务极度饱和。
你想买一台手机?满大街都是。
你想吃顿火锅?全国有几十万家。
你想买件衣服?线上线下多得挑花眼。
产品和服务已经是红海,
卷价格、卷促销,最后只剩下惨烈的竞争。
那么年轻人到底在买什么?
答案是:情绪价值。
1️⃣ 咖啡为什么能卖40块?
一杯咖啡的成本不到5块,为什么星巴克敢卖40?
因为年轻人买的不是咖啡,而是“生活方式”——
在星巴克办公,拍张照片发朋友圈,就是一种身份符号。
2️⃣ 奶茶为什么越卖越贵?
茶叶成本可能几块钱,但喜茶、奈雪卖到20+还排队。
年轻人花的是“被重视的感觉”。
精致的包装、新奇的口味、好看的logo,
买的不是解渴,而是一份“小确幸”。
3️⃣ 国潮品牌为什么崛起?
李宁、鸿星尔克、花西子……
年轻人买的不只是运动鞋和口红,
而是“民族自豪感”,是“我支持国货”的态度。
所以你看,今天赚钱的企业,
产品不一定是最硬的,而是最会调动年轻人情绪的。
因为大部分人做生意的思维还停留在:
“产品够不够好、服务够不够细”。
但他们忽略了,再好的产品,如果不能提供情绪价值,也很难卖。
比如:
开餐馆的,天天研究菜品,却忽略了年轻人更想要“氛围感”;卖衣服的,注重质量,却没意识到年轻人要的是“社交属性”;做教育培训的,拼师资,却忽略了年轻人更看重“学习氛围”和“成长感”。最后,产品没问题,但生意却越来越冷清。
那么,什么是情绪价值?
简单来说,就是:能让人感觉到快乐、认同、身份提升、归属感。
这就是为什么,未来能赚钱的行业,一定是这些方向:
1️⃣ 社交属性强的产品
比如露营、剧本杀、密室逃脱。
本质上不是卖产品,而是卖“陪伴感”。
2️⃣ 能制造仪式感的消费
比如高端咖啡馆、小众餐厅、沉浸式演出。
年轻人要的是“体验感”,而不是“吃饱喝足”。
3️⃣ 能承载情绪的文化消费
比如国潮服饰、IP联名、盲盒手办。
买的不是物品,而是情绪和认同。
4️⃣ 能带来情绪释放的娱乐产业
比如电竞、短视频、直播带货。
它们满足的是“即时快感”和“情绪发泄”。
过去的商业逻辑是:
“谁能提供稀缺的产品,谁赚钱。”
而现在的商业逻辑是:
“谁能制造情绪共鸣,谁赚钱。”
70后、80后如果想在新时代不被淘汰,
就必须明白:
产品早已不是核心,情绪价值才是竞争力。
谁能让年轻人心甘情愿掏钱,
谁就能笑到最后。
所以,别再盯着产品多好用了,
而要想一想:
“买你东西的人,能不能从中获得情绪满足?”
这,才是未来的蓝海。